最近,因为“六小龙”的爆火,杭州又一次受到来自各方的赞誉甚至膜拜。江苏省委机关报《新华日报》旗下“交汇点”客户端甚至连发三篇文章追问:DeepSeek为什么会出现在杭州?为什么南京发展不出“杭州六小龙”?杭州有DeepSeek,南京有什么?
作为一名杭州市民,我对杭州的各种优点有真切感受。就拿高效、亲民的政务服务来说吧,记得刚实行个人财产申报那时候,因为不了解,所以我就胡乱填了一下,发现可退税四百多元,也就没太在意。结果过了几天,居然接到良渚税务工作人员的电话,说我有些地方漏填了,补上后可以多退5000来块钱。
这是我第一次被杭州的政务服务震惊到:以前只听说过政府主动上门收钱收税的,没想到还有主动联系退钱退税的!
后来做自媒体,注册公司,享受税收减免、稳岗补贴,更深入地体会到杭州的营商环境究竟有多棒。为此我曾撰写过许多篇文章为杭州叫好,甚至还因此被一些外地读者扣上了“杭吹”的帽子。所以站在我个人的角度,当然希望杭州越成功越好。
但是现在,面对四面八方铺天盖地的溢美之词,我倒是有些担心杭州了,担心它被捧杀,担心它因为自满而忘乎所以,进而迷失方向。毕竟,今天杭州的发展,远非十全十美。
01
其实杭州已经不是第一次成为其他城市的“反思对象”了。早在2008年,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就曾公开发问:“上海为什么留不住马云?”
但这个问题反过来想,当年的马云真的是被杭州留住的吗?显然不是。
某种意义上,杭州诞生阿里纯属偶然,仅仅因为马云是杭州人。就像腾讯诞生在深圳,也是因为马化腾是深圳人。这与北京诞生京东、百度、字节跳动有很大不同。
和今天杭州无数创业公司一样,阿里巴巴起初也只是一家窝在民房里默默无闻的小公司。类似的公司那时候在全国各地还有好多。杭州的优势只在于房价比较便宜,创业成本相对低廉,政府也比较规范,没有动不动就消防、工商、税务上门轮流查个遍。但你要说有多重视马云和阿里,甚至拼命留住,倒也不见得。
此前,马云撇开业务已有起色的中国黄页,离杭进京,出任国富通总经理,杭州没有挽留。2000年,拿到孙正义2000万美元投资后,马云将阿里巴巴中国总部从杭州搬去上海,杭州也没有挽留。
即便后来阿里搬去了滨江,规模也逐渐上来了,但是当马云到萧山希望为阿里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时,还是没能得到萧山方面的积极响应,最后才不得已西走余杭。
这样说倒不是要指责萧山鼠目寸光。事实上,当时无论萧山还是余杭,对阿里的B2B业务都看不懂。不同之处只在于,萧山已经有了传化、万向、荣盛、恒逸等“四大家族”,把土地给这些大公司,收益是稳定、可预期的,但给阿里则存在很高的风险。作为萧山的决策者,回绝阿里至少在当年的时空环境下,也算是比较理性的决策,无可厚非。
而余杭呢,当时余杭的产业主要都集中在东部的临平区域,西面的仓前五常一带几乎都还是农村。本来想利用紧挨浙大紫金港校区的优势,承接些浙大科学园的产业转移,甚至还规划了一个“仓前高新技术产业区块”,但因为杭州、余杭财政分灶吃饭,文一西路修到西湖区边界上就不再往西延伸了,所以起初成效并不显著。这种情况下,对余杭来说,阿里的到来,不管最终成不成,余杭都没有损失。
我曾采访过负责招揽阿里进驻余杭的时任副区长屠冬冬,他告诉我,当时余杭政府里没有人懂B2B,他们上网去查什么是B2B模式,未来的发展前途如何,结果发现网上也没人能说得清楚,最后总算找到有个长得像专家的人在说,未来B2B业务将会以年均20%的速度增长。他们也是凭借这一“孤证”,去向区里报告,并在常委会上得到通过的。(关于这段故事,详见拙作《杭州未科启示录》)
现在杭州的情况,和当年的余杭颇有些类似。很多公司团队来杭州创业,杭州政府给钱给地给政策,确实大方周到,但这一方面是因为杭州财力雄厚,给得起也等得起,另一方面何尝也不是因为杭州过去的产业过于单一,很多门类领域一片空白,所以也只能任由民间自发生长呢?
而这恰恰也是我担心的。如果当年余杭也像萧山那样,有稳定且规模庞大的成熟产业,他们还会拿出大片土地接纳阿里吗?如果杭州也像上海、北京一样,在31个工业大类、各个赛道领域都已有了成功的头部企业,还会像现在这样开放、平等地对待新冒出来的初创团队吗?
02
在这一波人工智能热潮席卷之前几年,那时正值互联网电商厮杀的最高峰,作为电子商务诞生地的杭州,江湖地位其实是有些尴尬和被动的。特别是作为杭州王牌的淘宝,遭遇了来自京东和拼多多,以及后来兴起的抖音等多方势力的夹击。其中,拼多多最是杭州的意难平。
和DeepSeek的创始人梁文锋是广东人,却在杭州创业正好反过来,拼多多的黄铮是地地道道的杭州人,本科读的还是号称浙江经济“新四军”之一的浙大,加之杭州的电商氛围当时明显好过上海,不管从哪方面看,拼多多都应该诞生在杭州才对。
实际上,拼多多的前身之一拼好货,就是一家起步在杭州的公司。2015年,黄峥将电商业务放在杭州,游戏业务放在上海。当时他是拼好货CEO,游戏公司的董事。直到上海的游戏公司孵化出拼多多,拼多多和拼好货在2016年合并后,黄峥将全部重心转到上海。
关于黄铮出走的原因,网上众说纷纭,但不可否认的是,拼多多的横空出世,扛起了上海互联网产业的大旗。此前,上海因为没留住马云,加之盛大、易趣、土豆网等公司的先后偃旗息鼓,曾被舆论骂了多年“上海没有互联网”。但现在再看,上海已经集聚了包括拼多多、小红书、米哈游、哔哩哔哩等一大批互联网企业。
根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“2024年中国互联网企业综合实力前100家企业”名单,上海上榜企业数量高达15家,仅次于北京,比江浙两省的总和还多一家。
反观杭州,阿里之后再无阿里。以至于在互联网电商厮杀最激烈的那几年,面对气势汹汹的拼多多,很多本地自媒体反过来反思:杭州为何没能留住黄铮?
这段前尘往事提醒我们,城市擅于抢抓时代及产业风口固然重要,但追赶风口只是第一步,赶上了风口以后如何把风口的优势最大化,让星星之火真正燎原,才是决定城市能否一飞冲天、实现逆袭的关键。
我的家乡、紧挨着杭州的小城嘉兴,堪称捕捉产业风口的小能手。它是中国最早提出效仿美国沙丘路模式、建设“基金小镇”的城市,也是中国最早一批瞄准物联网产业风口的城市,但每一次都是起个大早、赶个晚集。
如果说嘉兴的不幸源自城市能级太低,即便看准了风口,也挡不住更高层级的城市半路截胡、横刀夺爱,所以还情有可原的话。杭州作为众望所归的“第五城”,却在阿里之后与拼多多擦肩而过,其中的原因显然更耐人寻味,更值得深思。
在我看来,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并不复杂,就是杭州的盘子还不够大,一山容不下二虎。这点也得到了业内的证实。此前就有电商行业投资人透露,拼多多远离杭州,其实是为了绕开阿里,“杭州是阿里的地盘,腾讯投资了拼多多,黄峥知道拼多多和阿里迟早会有一战,只能错位竞争。”
问题是,为何北京就同时容得下京东和抖音两大电商巨头呢?这恐怕也是新一线城市与一线城市真正的差距所在吧。
这道鸿沟杭州如果迈不过,那么“六小龙”之后,杭州会否再有“六小虎”?还是说,未来某天,当“六小龙”茁壮成长为像阿里那样各自领域的“六大龙”,杭州又要再次出现“大树底下寸草不生”的情景?
03
这两年,杭州经常被拿来和北京上海深圳相提并论,传统的“北上广深”渐渐有被“北上深杭”取代的趋势,这既是对杭州以往成就的肯定,其实也是一种压力。
要知道,无论是改开之初的京津沪,还是新世纪以来的北上广深,这些不同年代的一线城市都是以GDP排名全国前列为实力基础的。杭州虽然新兴产业发展很快,但总的经济体量还不够大,别说跟广州比了,即便跟苏州、成都也还差了一大截。
而且就最近这几年的年均增速看,杭州在头部城市里其实并不算快。真正亮眼是省内兄弟、刚刚超过天津、即将向前十发起冲刺的宁波。
至于杭州,十年前其GDP相当于成都的98.43%,去年已经下降到了92.98%,两者差距不仅没有拉近,反而在扩大。而总量排名的止步不前,也是很多人对“北上深杭”之说颇多非议,对“杭吹”不屑一顾的原因。
所以杭州的当务之急,是借助风口尽快做大总量盘子。毕竟只有森林,才容得下无数参天大树,如果是一个花盆,那么播撒再多种子,最终也只能收获一棵独苗,这也是现阶段杭州跟深圳的差距所在。
作为国内创新创业氛围最好的两座城市,杭州经常被拿来和深圳作比较。特别是最近,因为宇树科技的王兴兴,曾南下深圳求职,结果只待了两个月就杀回杭州创业,让深圳与宇树科技擦肩而过;而《黑神话:悟空》的母公司游戏科学也位于深圳,但团队却在杭州开发出了《黑神话:悟空》,以至于不少人开始拉杭踩深,公开叫喊“杭州凭什么抢了深圳风头”?
这些看法显然过于乐观。且不说上面两个个案并不具有代表性,我完全可以举出相反的例子。比如大疆的创始人汪滔,杭州人,却在深圳创业并取得巨大成功,那是不是可以说深圳抢了杭州的风头?
事实上,从数据上看,杭州在各个方面,包括创新科研上跟深圳的差距是巨大的。比如深圳2023年的研发经费支出达到2236亿元,杭州只有786亿元;深圳的研发强度高达6.46%,而杭州不足4%;深圳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有1050家,杭州仅478家;深圳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.5万家,杭州是1.7万余家;深圳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已经超过1万亿,而号称“数字经济第一城”的杭州去年才6305亿……
即便是“六小龙”所聚集的人工智能领域,深圳也领先杭州一个身位。根据人工智能发展指数top30城市、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城市榜单,深圳双双稳居全国第二,仅次于北京。而杭州在两张榜单上则都排名第五,甚至不及广州(第四)。
至于深圳在工业制造方面的实力,更是杭州望尘莫及,难怪有人说:深圳≥杭州+苏州。
正是这种体量上的差距,使得杭州目前还只能装下“六小龙”,而深圳却能够同时坐拥华为、大疆、腾讯、比亚迪等“四大金刚”却不显得拥挤。
因此今天的杭州,可以自豪,但远没有到骄傲的时候。切勿迷失在他人的吹捧声中,要看清自己与一线城市的真实差距,利用已有的产业基础和目前有利的舆论环境,做大自己的基本盘,努力从单项冠军变为全能选手,实现产业结构从高峰型向高原型进化。否则,杭州别说和北上深并驾齐驱了,能否赶超穗蓉这两大省会都难讲。
04
杭州该怎么做大自己的经济基本盘?
有人说,杭州可以像成都、合肥、济南那样,吞并周边县市来壮大实力。且不论自2022年后,国家层面已经事实上叫停了撤县设区、城市合并工作,就算允许,这种靠跑马圈地得来的“实力”意义也不大。君不见深圳面积还不到2000平方公里,是全国面积最小的城市之一,发展上却照样一骑绝尘,领先99%的城市?
有人说,杭州应该继续加大力度抢人。这当然是必须的,而且杭州的成绩相当不错。过去五年,杭州每年新增人口数量全国排名都是数一数二的。但是在总人口持续减少的背景下,再想复制过去那种十年增长几百多万的盛况是越来越难了。这也意味着,目前还不到1300万人的杭州在可预见的未来,城市常住人口规模将无法企及广深,更别说成为像成都、上海、北京那种2000万级别的巨型城市了。
这种情况下,杭州只能埋头挖掘现有的人口潜力和城市潜能。好在现代产业不同于传统农业,人口质量重于人口数量。我们看同处长三角的苏州,人口基数和杭州差不多,但苏州的GDP不仅领先成都,且正在逼近广州。
杭州挖掘既有人口经济、产业潜力的具体做法是鼓励全民尤其是年轻人创业。早在2008年,杭州就出台了《杭州市高校毕业生创业三年行动计划》,至今已经滚动出台6轮。不仅浙大这样顶级名校的毕业生形成了浙江经济“新四军”之一的“浙大系”,像浙理工、浙工商等二流高校的学生创业成功的案例也不计其数,比如王兴兴就是浙理工毕业的。
近年来,杭州又大力实施“青荷计划”,通过不断完善青年就业创业和生活安居的政策体系,来吸引年轻人,改善城市人口结构。2020年至今,全市引进的35岁以下大学生累计超过200万名,人才净流入率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。
目前,杭州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14-35岁的青年人。这些年轻人无论你是名校学霸、大厂精英,还是专业技工、农村创客,哪怕是导游、理发师、外卖小哥,只要干得出色,都有资格获评高层次人才。这就给所有人打开了上升通道,也激发出每一个年轻人干事创业的热情。
另外,杭州的招商能力也是非常逆天的。以“杭州第一区”余杭为例,据说其招商团队最擅长的就是“扫楼”,一旦确定了目标,就挨家挨户去敲门,不管认不认识,都逐一敲门拜访。甚至有人看到余杭的招商团队在迪拜机场吃盒饭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2024年杭州完成实际利用外资65.42亿美元,连超苏州和深圳,排名全国第三,仅次于上海、北京。
但如果仅仅这样,杭州只能算一座优秀的城市,而真正伟大的城市,是要能整合全局、辐射四方。北京、上海之所以厉害,是因为它们能够整合全国的资源,同时又反过来影响全国的产业走势。这方面,深圳就欠一点火候。深圳十项全能的结果,是使得原本百花齐放的珠三角,逐渐沦为环深圳都市圈。
而杭州就更次一点了。
虽然杭州不是中西部那种虹吸全省甚至大区的强省会,但要说杭州对周边城市有多少辐射,对周边产业能有多大整合能力,也是很小的。
其实杭州的基础是很好的,周边嘉湖绍等地的产业基础,尤其是制造业实力都不弱,能够与杭州的产业形成联动。比如王兴兴之所以放弃深圳,选择回杭创办宇树科技,与近年来杭州周边硬件供应链体系的日趋完备有很大关系。
这方面,上海给杭州树了一个好的榜样。囿于经济体量与管理体制,上海追风口的能力其实是不如杭州的,甚至屡屡错过送上门来的风口产业。但上海之所以仍能稳坐“第一城”,主要得益于其庞大的产业链腹地。整个苏锡常的产业都跟上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,很多上海的科研成果,在苏锡常落地。在此过程中,位居产业链最上游的上海,始终是受益最多的那个。
杭州当然没有上海那样的科研院所资源和国际门户窗口地位,但是杭州可以学南京。论都市圈内部城市及产业间的交互融合程度,南京都市圈在国内是首屈一指的。
而杭州要想在目前的基础上更上层楼,成为能够比肩北上深的城市,光靠自己单打独斗是不行的,也必须整合好杭州都市圈周边的城市与产业。通过分享实现整合,从而拓展城市腹地,构建大杭州产业体系。这样才能长得出、容得下更多的阿里巴巴和DeepSeek,哪怕他们从“小龙”长成“巨鳄”,也不会出现一家企业堵死一条赛道情况。
而这正是杭州从优秀城市向伟大城市蝶变的必经之路。
多说两句:
最近,“三土城市笔记”联合数十位国内资深媒体人、写作者,发起“为父亲写史”计划。我们希望尽可能多地记录每一个普通人或平凡或坎坷的一生经历,为家人珍藏回忆,为这个大时代留下见证,为将来的国史编写收集资料。如果您有人生故事需要倾诉,或者希望将父辈的经历整理成册,欢迎私信联系我们。
来源:三土城市笔记